米乐M6官方入口,2025年广东VS江苏:风格迥异的头两把交椅(附下载)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08-05 19:26:06
 米乐M6官方网站网页入口近三十余年,广东、江苏一直稳坐我国经济的头两把交椅。1989 年以来,广东已经连续 36 年蝉联全国 GDP 榜首。1993 年以来,江苏连续 32 年位居全国第二。作为经济第一大 省的“一把手”,广东省委自 1993 年以来,在任时一直位列中央局委员之列。 2024 年,两省的 GDP 差距大幅缩小,引起市场对粤苏模式的再探讨。2024 年,广东 GDP 总量 14.

  米乐M6官方网站网页入口近三十余年,广东、江苏一直稳坐我国经济的头两把交椅。1989 年以来,广东已经连续 36 年蝉联全国 GDP 榜首。1993 年以来,江苏连续 32 年位居全国第二。作为经济第一大 省的“一把手”,广东省委自 1993 年以来,在任时一直位列中央局委员之列。 2024 年,两省的 GDP 差距大幅缩小,引起市场对粤苏模式的再探讨。2024 年,广东 GDP 总量 14.16 万亿元,增速 3.5%;江苏为 13.7 万亿元,增速 5.8%。两者 GDP 增速差 2.3 个点,总量差距 4625 亿元,较上一年的 9683 亿元的差值明显缩小,接近 2009-2010 年 的水平。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两省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广东和江苏的 GDP 差距,从 2008 年的峰值(5759 亿)逐步缩减直到 2015 年(3476 多亿),但广东随后再次拉开差距。 作为我国经济的“TOP2”,除了经济体量大的共有特征,两省在其他领域的模式,可以 说是“风格迥异”。这不仅涉及我们熟知的广东“核心”、江苏“散装”模式,还涵盖了 财政、基建、地产、消费、产业等其他多个领域。对粤苏模式的拆解,也是对当前经济 各领域演变趋势的分析。

  广东省内 GDP 集中度较高,以广深等城市为“核心”;江苏更为均衡,呈“散装”模式。 我们用省内倒数两个城市的 GDP/前两个城市的 GDP 来衡量(简称省内均衡指标):2024 年,广东最后两个城市 GDP 仅为广深的 4%,省内差距是 24 省份中最大的;江苏省内均 衡指标达到 21%,在 24 个省份中排名第五,是 6 个经济大省中最均衡的。(注:统计 24 个省份,是因为未统计 4 个直辖市以及、宁夏、海南,地级市少或数据缺失)

  从时间序列看,江苏的差异在逐步减少,广东还未见明显改善。 江苏:疫情以来,省内差距迅速缩小,即 GDP 体量靠后的城市,整体增速更快。 2002 年-2019 年,江苏省内均衡指标从 16.5%提升至 18.7%,累计提升 2.1 个点;而 2019-2024 年的五年间,省内均衡指标迅速提升至 21%,累计提升 2.3%,超过此前 17 年的幅度。横向对比看,2002-2024 年,江苏的省内均衡指标累计提升 4.4 个点, 增幅在 24 个省份中居于第二位。 广东:变化还不明显。2002-2024 年,省内均衡指标在 4%上下窄幅波动。 江苏 GDP 体量靠后的城市,增速不仅快于省内靠前城市,同时也快于广东的偏尾部城市。 如果看江苏最后一名 GDP 城市(共 13 个地级市),在广东 21 个地级市的排序,2002 年 是 14 名,2019 年是第 10 名,到 2024 年已迅速提升至第 6 名。

  除了城市层面的差异,两省县域经济同样差异巨大。我们统计赛迪研究院(工信部直属 单位)发布的中国百强县名单中,两省自 2017 年以来的入围情况。该榜单设置多个指标, 对县(县级市)进行综合评价。据光明网报道文章《2023 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名单发布》, “2023 赛迪百强县设置评价‘双门槛’,即 GDP≥60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 亿 元,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 4 个一级指标,以及 8 个二级指标、 27 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江苏的 40 个县(县级市)中,2017-2024 年入围个数在 25 上下,稳占百强榜单的 1/4; 如 2024 年,江苏入围 25 个,其中昆山等地包揽了前 4 名;前 10 名中,江苏占据 6 个。 广东的 57 个县(县级市)中,2017-2024 年入围数在 1-2 个,排名相对靠后。如 2024 年, 广东入围的两个县(县级市),分别位居 66 名、87 名。

  央地财政关系,关注两省获得的中央净支持差异,对应两省对中央净贡献差异。我们定 义两省对中央净贡献=地方直接上缴中央收入+财政四本账中上缴中央收入-财政四本账 中中央支持。其中:1)地方直接上缴中央收入,为地方最原始的公共预算收入中,划分 的中央级收入(如 2024 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0234.7 亿元,其中: 中央级收入 6320.5 亿元;地方级收入 3914.2 亿元)。但除深圳外,其他地区数据缺失, 因此其他地区使用上缴中央税收数据,公式为税务部门组织的国内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由于深圳使用的是更全面的公共预算收入数据,广东其他地区、 江苏全省是税收收入,因此可能高估广东-江苏的差异。2)财政四本账中,分别计算上 缴中央收入和中央给予支持,如在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地方收入项包括专项债限额分配、 置换隐债再融资专项债、上级补助收入(包括特别国债)。

  江苏获得的中央净支持更多(对应净贡献更小),但两省差距有缩小趋势。2019-2024 年 的六年间,江苏对中央净贡献年均近 2800 亿元,广东年均约 7800 亿元,年均差距 5 千 亿元,为广东年均广义财政收入的 25.7%。但两省差距在逐渐缩小,2019 年两省差异 5734 亿元,2023 年已缩小至 3423 亿元;2024 年差异为 4063 亿元,为当年广东广义财政收入 的 24%(剔除化债部分,若包括化债则差异为 6574 亿元,为当年广东广义财政收入的 38.7%)。差异缩小的原因,主要是广东在专项债分配额度有明显提升,从 2019 年的 1800 多亿,提升到 2024 年的 5 千多亿。 结构上看,广东上缴中央税收&养老金调剂更多,专项债限额额度也更多。税收方面, 2023 年,广东上缴中央税收(深圳为公共预算收入)1.33 万亿元,江苏为 7610 亿元, 两者相差 5692 亿元。差异来源主要是广东税收基数更大,如果看两省上缴税收收入/税 务部门组织的国内税收收入,两者差异并不明显,2023 年江苏占比 51%,广东为 47%。 中央养老金调剂方面,2023 年,广东上缴 1158 亿元,江苏为 177 亿元,两者相差 981 亿元。专项债限额分配方面,2024 年广东额度为 5085 亿元,全国占比约 13%,是江苏 的 2 倍以上,在全国各省区中最高。

  经济发展均衡程度的不同,带来两省省以下财政体系的差异。两省省以下财税分成模式 不同,广东省级财政更“集权”,江苏省级财政更“分权”。按照税收分成模式不同,我 们在《省以下财政:怎么分?怎么改?》中,将广东纳入模式 1,省与下级政府主要是 直接对税收按比例分成;江苏纳入模式 2,省级主要是对税收增量部分分成。整体来看, 模式 1 较模式 2,省级在财税方面更为集权。 2024 年,广东省本级收入占比 22.6%;江苏省本级收入占比为 2.5%,在 31 省中占比最 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广东发展不均衡,需要将较多收入集中在省本级,再通过转移支 付分配给欠发达市县;而江苏市县经济实力强且发展相对均衡。

  两省省级集权程度不同,直接影响省内“经济大市”税收自留比例。广东省级分成更多, 广州等“经济大市”对省级财政贡献比例可能要更高,江苏则与之相反。税收自留比例= 地方政府自留税收收入/该地区实际缴纳的税收收入总额,其中分子的度量指标为一般公 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分母对应当地税务部门组织的国内税收收入,两者之差为上 划给上级政府部分。 江苏省内“经济大市”的税收自留比例,明显高于广东。2021 年,我们统计的江苏 9 城, 税收自留比例平均为 51.3%,其中南京、苏州分别为 51.5%、53.7%;广东广州、佛山、 东莞分别 29.3%、34.6%、31.6%。

  两省区县经济实力不同,可能直接造成财政“造血”能力差异。我们用财政自给率来衡 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2024年,江苏区县财政自给率为75%, 在 31 省市中表现最好。广东区县财政自给率为 39%,全国排序 14 位;在东部 10 省中排 序第 9 位。

  财政“造血”能力不同,进一步导致债务压力差异。横向对比 31 省,可以观察到,区县 财政自给率和政府债务率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因为地方存在的收支缺口,需通 过债务或上级补助等形式补充。(注: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地方政府综合财力*100%) 广东区县经济财政整体偏弱,可能更为依赖债务融资来弥补财政缺口。2024 年,广东区 县政府债务率均值为 614%,较 2019 年翻了约 6 倍(101%);债务率在全国排名第 9 位, 在东部 10 省中最高。偏尾部城市的区县债务压力更大,2024 年,非珠三角 12 城的区县 债务率均值达到 786%,珠三角 9 城均值为 336%。(注:珠三角 9 城包括,广州、佛山、 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和江门) 江苏区县债务率绝对值和增速都更低。2024 年,江苏区县政府债务率均值为 129%,不 到 2019 年的 2 倍(77%);区县政府债务率在全国次低,仅次于上海。

  区县经济财政实力不同,还会影响城投的融资能力。地方政府的经济财政实力,某种程 度上对地区城投企业有“背书”作用。 江苏强区县,城投企业不仅数量多,且更为下沉,其区县级平台占比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广东则与之相反,区县级占比较低,更多分布在地市级。据企业预警通数据,目前全国 共有发债城投企业 3900 家,省级:地市级:区县级=5%:38%:57%。其中江苏共有 682 家(全国占比 17.5%),省级:地市级:区县级=1%:29%:70%;广东共有 129 家(占 比 3.3%),省级:地市级:区县级=5%:57%:38%。 受城投债务影响,江苏的宽口径债务率较高,与广东的差距明显缩小。据企业预警通数据,2024 年,江苏区县宽口径债务率 490%,明显高于其政府债务率 129%,在全国排名 第 18 位;广东区县宽口径债务率 578%,与政府债务率相差不大,在全国排名第 14 位。 (注:宽口径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城投平台有息债务)/地方政府综合财力*100%)

  2019 年前后至今,江苏基建增速呈上行趋势,广东则与之背离。2015-2021 年,广东的 基建增速一直高于江苏。2022 年开始,广东的基建增速开始落后江苏,且两者差距在 2024 年明显扩大,江苏当年基建增速为 13.3%;广东为 0.2%,不仅明显低于江苏,也低于全 国整体 9.2%的增速。

  分行业看,两者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铁路运输),水利管理三个行业差 距明显,这些领域主要是中央主导投资。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24 年,江苏投资增速为 98.7%,其中电 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前 10 个月增速为 97%;当年广东增速为 3.9%。交通运输(铁路运输业):2023 年,江苏、广东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分 别为 24%米乐M6官方入口、-2.7%。细分行业中,铁路运输业差异显著,2023、2024 年,江苏铁路 运输业投资增速分别为 135%、81%(前 10 个月),广东同期为 4.8%、4.7%。分地 区看,广东受珠三角拖累,2023 年,珠三角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 速为-5.9%,深圳(-25.1%)、珠海(-7.9%)、佛山(-25.2%)等均为负增长。 水利管理业:2023、2024 年,江苏投资增速分别为 32%、45%(前 4 个月);广东 同期为-4.1%、2.9%。广东可能受非珠三角地区拖累,2023 年,广东全省水利、环 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 0.1%,其中珠三角地区增长 5.8%,粤东西北均为负增长。

  广东前期基建投资更高,存量不同可能带来增长空间差异,典型的是交通运输领域。从 投资额来看,据两省交通运输厅信息,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广东的交通投资额总计 2.28 万亿,江苏为 1 万亿,不到广东一半。从营业里程看,截至 2024 年,江苏的公路水路累 计投资额,较广东有近 8000 亿元差距(2003 年以来累计);铁路、高速公路营业里程, 分别为广东的 79%、45%。

  重大项目对基础设施投资有重要影响。以江苏为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整体基础设 施投资的比重近 3 成。据江苏省政府官网,2024 年,省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6408 亿 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 3156 亿元;当年省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 16.2%。 据 Wind 数据,2024 年江苏 GDP 为 13.7 万亿,其中投资占 5 成。由以上数据可推算出江 苏基础设施投资体量约 1.1 万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基础设施投资≈28.4%。 广东重大项目已经经过数十年高增长,近两年增量有限。江苏重大项目安排相对平稳。 广东:2013-2023 年,广东重大项目投资复合增速为 9.4%,其中有 7 年增速在 10% 以上。2024 年-2025 年,广东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增速连续两年为 0%,其中 2024 年 实际完成投资增长 0.2%。 江苏:2018-2024 年,江苏重大项目投资复合增速为 5.5%,且每年增速在 10%以内。

  以区域规划的重大项目为例,两省安排也存在错序。粤港澳大湾区的典型项目,如深中 通道米乐M6官方入口、港珠澳大桥,已于近年先后完工。长三角规划的一些基建正在推进中,如北沿江、 通苏嘉甬等沿江铁路项目,计划完工时间都在 2027 年前后;且相关项目有中央资金支持, 如 2024 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方向之一就是“长江沿线铁路、干线公路、机场建设”。